我国有服刑人员150多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约60万人。其中,浙江省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近2万人。由于亲人入狱,家中主心骨的缺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家庭经济困难、亲情缺失、心理闭塞,并承受重重的社会压力。他们,是我国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成年,直接关系到“和谐中国”和“平安浙江”的建设大业。而他们的保护,却遭遇了法律援助和社会关爱的双重缺失。
为此,共青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委员会、刑事司法系团总支、刑事司法系“心灯社”联合推出了“关爱服刑人员子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青年志愿者活动。该活动代号为“点亮心灯”,即“点亮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中灯火,勇敢前行!”。该活动在2007年于象山、2008年于象山、开化、平湖等地进行了实践。活动内容主要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调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实地走访暨关爱、活动主题宣传等组成。
2009年8月25日,由刑事司法系团总支书记殷导忠带领的“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青年志愿者来到萧山,持续推进“关爱”活动,播种“关爱”理念。一个多星期以来,志愿者走访了22个乡镇、街道,53个村,70余户人家,并取得了关于萧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第一手资料。
9月3日上午,志愿者在萧山江寺公园进行了一场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该宣传活动由共青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共青团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委员会、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刑事司法系心灯社联合主办,深受广大萧山市民、外地务工人员的欢迎。活动场面极为热烈,社会各阶层都积极参与进来,有离退人员、警察、律师、记者、教师、学生、工人、农民……活动过程中,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学生教育管理科科长韩瑜、刑事司法系团总支书记殷导忠、刑事司法系资深“罪犯心理”专家朱华军、刑事司法系社区矫正教研室主任应方淦、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宣教科吴军等都接受了现场群众的咨询以及新闻媒体的采访。同时,我院28名志愿者接待现场群众达千余人次,完成社会调查问卷达182份。至宣传活动结束,整条签名横幅都留下了萧山人民对“服刑人员子女”的祝福。
当天中午11时,《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青年时报》等记者随青年志愿者一起走上了对“服刑人员子女――小来”的回访之路。记得第一次去小来家是8月27日下午,那一天,萧山区新街镇盛东村的治保主任把我们领进了小来家。据了解,自从四年前小来的父亲入狱之后,他家就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只靠母亲一人打工补贴家用。不料祸不单行,两年前小来的母亲又出了车祸,脊椎粉碎性骨折,现尚处在康复期,两年多以来一直不能工作,家庭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见到我们之后,小来感到非常害怕,把头深深地埋在胸前,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一直沉默不语。据治保主任讲,自从小来父亲入狱之后,邻居家的小朋友再也不和他玩了,小来在同龄人面前总是抬不起头来,他开始逃学、打游戏、夜不归家,唯一的朋友是家里的老黄狗。当得知9月3日是小来的生日之后,我们决定跟他一起过这个14岁的生日。小来的奶奶说,小来很可怜,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生日蛋糕。于是,9月3日,我们再次来到了小来的家里,并带上了生日蛋糕、学习用品以及励志书籍。点完蜡烛,分完蛋糕之后,记者问小来:“能告诉我刚才许了什么愿望吗?”小来低着头说道:“没有许。”记者又问:“为什么没有许?”小来无奈地说道:“不想许。”或许他觉得,哪怕是许了愿望,也是实现不了的。
本文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