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与犯罪关系解读的困惑及出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26浏览次数:347

 应方淦  殷导忠

                                                                             

内容摘要:智力缺陷,历来被视作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诸多犯罪学家都试图去揭开智力与犯罪之间关系的谜底,迄今众说纷纭,却尚未有一个圆满而权威的解释。原因何在?传统智力理论的内在缺陷使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困境和迷途,而智力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则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智力  犯罪  关系  困惑  传统智力理论  现代智力理论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和犯罪现象作斗争。古往今来,也有很多学者皓首穷经,试图揭示犯罪现象的根本原因并寻求相应的犯罪预防、控制策略。智力缺陷,被众多犯罪学家视为是诱发犯罪现象的因素之一,于是,关于智力和犯罪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诸多犯罪学家热衷探究的话题,也成为了他们解不开的心结。

 

一、智力与犯罪关系解读的困惑

 

最早试图揭示智力与犯罪之间关系的,是“低能说”的创始人――美国人HH戈达德(Henri H. Goddard)。他于1912年将法国人比奈(Benet)设计的智力测验法加以引进和修改后,对美国监狱里的罪犯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有50%64%的罪犯存在智力落后现象。据此,他在1914年的《精神衰弱》一书中提出了“智力上的缺陷是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的论断。[①]同样,英国医生Goring早期研究了3000名犯罪人后,也发现他们大多是低度智商者。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人们在解读智力与犯罪之间关系的早期,由于研究方法尚欠精进,其结论更普遍倾向于相信智力低下导致犯罪的说法。这种观点在日后的研究中逐渐受到质疑和驳斥。事实上,智力和犯罪之间的关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明了。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在智力和犯罪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联,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揭示出来,但是他们却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普遍的证据来对此进行仔细的甄别并将其确切地加以表述。由于研究者所采用的测量手段及范围、测量对象(犯罪人)所处的社会层次及文化背景、犯罪类型等多方面的差异,最终得出的关于这种关系的结论相差很大,相互矛盾、悖离并不足为奇。以下是几种不同的代表性结论:

1.我国学者发现智商低下者在违法犯罪人员中占有相当比例,认为智力与犯罪两者之间相关系数较大;

2.国外一些学者如卡尔・默奇森(Carl Murchson)、希利(Healy)等的结论却是大相径庭,他们对智力与犯罪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持否定态度;

3.日本学者则虽然承认犯罪人的智力比一般人低下,但同时又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大;加拿大国家监狱里有900010000名监犯,不过监犯中智商的分布情况与一般人口中的智商分布情况无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