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刑犯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的“温度”与“深度”--情感和批判性自我反省视角下的服刑人员改造工作

发布者:苏迪实施发布时间:2016-12-23浏览次数:208

                                                朱华军

 

摘要:对服刑人员的情感注入和我们如何面对批判性自我反省时凸显出的自身阴暗面这两个问题是监狱改造所面临的无法逾越的鸿沟。对服刑人员的情感注入有利于感化服刑人员,批判性自我反省并接纳我们内心的阴暗面能激起积极向上的动力,产生宽容、理解和温暖。改造服刑人员,不是要去除和压抑他们身上的阴暗面,而是要接纳,并注入情感、理解和宽恕,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美好,并用这些情感和温暖去控制他们的行为,与内心的阴影抗争,从而表现出良好的一面。

  关键词:情感注入批判性自我反思压抑接纳宽恕

 

天天说改造,然而真的静心去深究改造时,我们就会发现对这个经常在说的词并不熟悉。什么是改造?凭什么我们可以去改造一个人?服刑人员是否可以改造?如果可以,要改造什么?用什么具体的方法、手段去改造那些在社会阅历、对人生的理解和体验程度相异或均深刻于我们的服刑人员?要改造他们,我们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和所需的各种社会性支持?改造的效果如何?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如何来评价改造效果?由谁来做出这个评价?对于这些问题的现实回答,我们应该去看看和听听基层民警发自内心的回答,我们究竟做了一些什么?我们也没有看见最有发言权和最有说服力的服刑人员的身影和他们真实的声音,由于他们的缺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缺乏有力的证据与说明。服刑人员的改造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和解读。关于服刑人员改造的问题,是不可能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的,如果一定要有,那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只能是自讨苦吃。我们总喜欢用一个简单的答案去回答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1974年,马丁森发表了《有什么效果?关于监狱改革的问题与答案》的研究报告,提出了改造对减少重新犯罪没有产生效果的观点,引起了巨大反响,马丁森指出:“除了极少的和孤立的例外情况,迄今为止所报告的改造活动没有对累犯产生明显的效果。”“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发现成功或者部分成功的例子,而仅仅是说,这样的例子是孤立的,以致不能形成可以说明特定治疗方案是有效的清晰模式。”虽然后来马丁森本人也在1979年的时候发表文章宣布放弃早期的结论,但是肯定改造效果的文章并没有像否定改造效果文章有那样大的影响力。[1]而且在一项研究正常人在“模拟监狱”里的行为时发现,模拟监狱把大部分扮演狱卒的人变成了凶残的虐待者,而大部分扮演囚犯的人则变成了卑微的、吓破了胆的人,有些人产生了严重的精神病症候,不得不在几天之内就释放。[2]监狱是否具有改造功能让人怀疑,而且实际的改造还存有很多问题,其中改造的“温度”和“深度”这两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服刑人员的改造就不可能有质的进展。当你慢慢深入很多服刑人员孤独而又绝望的内心世界,当你逐渐进入他们的现在、过去和他们想象中的未来,且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时,你就能感到改造的“温度”问题;当我们的管理者能对自己做批判性的深入反省和剖析时,当你发现很多服刑人员把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少说不如不说当成是改造成熟的标准时,你自然会面对服刑人员改造的“深度”问题。

一、改造的“温度”和“深度”

(一)改造的“温度”

越是走近监狱,我们就越能发现那里缺乏选择性,缺乏信任和情感;越是走进服刑人员的生活,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就越能感受到那里的孤独、绝望、痛苦乃至愤怒等等的诸多情绪与无奈。性的压抑、没有选择的饮食、人数众多和地域不同所带来的饮食起居和生活卫生的诸多不便、单调没有什么变化的人员和物理环境、相互竞争的关系、无法逃避的人际关系、信任的缺失、出于监管安全一刀切的缺乏温情的规章制度、监狱的种种潜规则、缺乏话语权等现状在长刑期这一催化因素的作用下,服刑人员积累了很多不良情绪。而警力不足、服刑人员心理咨询的滞后、监狱文化活动的乃至管理理念的限制与不足,使得服刑人员的诸多情绪缺乏宣泄渠道,这些情绪或者在积累,或者在以变相、变态的形式在宣泄。所以,在有关监狱服刑人员的紧张性生活事件调查中可以发现:在监狱里面发生频率最高的生活事件是“思想上的困惑”,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