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一名马兰人的感想

投稿老师:于静

发布者:安全防范系发布时间:2019-11-20浏览次数:1234

    《我和我的祖国》定格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历史时刻,说起原子弹就不能不提马兰,也许很多人不知道马兰在哪里,因为你在地图上也找不到。上世纪50年代初,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毛主席以顶天立地的巨人之势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也要搞原子弹!”于是,第四野战军和朝鲜战场撤回的一批批官兵,征尘未洗,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历经艰险开进了荒无人烟、风沙漫天的罗布泊,开始了核试验基地的勘测工作。这儿,开始有了军人,有了大片的军用帐篷,有了地窝子,有了林立的天线。公路通了,汽车兵、防化兵、通信兵、雷达兵来了。随后机场建起来了,大型运输机运来了各种设备,专机接来了一批批将军,一批批科学家,比如聂荣臻、张爱萍,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程开甲、王淦昌等。基地本无名,领导核试验工作的张爱萍将军看到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开着一朵朵紫色的小花,花的名字叫马兰花,于是这位著名的将军诗人,就给这儿取名叫马兰,并在全基地提倡学习马兰花精神,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也要扎根戈壁,造出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这里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随着几十次核试验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提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电影《横空出世》里面的夫妻树就是在马兰发生的真实故事,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马兰谣》讲的马兰林俊德院士的感人事迹,最近热播的《有个地方叫马兰》也反映了很多马兰真实的故事。习主席夫人的歌曲《马兰谣》歌词有一句话很经典:“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白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情铸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就是在这么一个遍布戈壁荒漠、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的地方,做到周总理的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试验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很多官兵“甘做隐姓埋名人,勇干惊天动地事”,屡创核试验事业奇迹,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以“院士群体”、“科技将军”为代表的科技精英和先进典型。我想:“举杯邀月,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献身国防,为祖国尽心尽力尽忠”是很多军人不约而同的心声。

    作为一名曾经的马兰人,记得第一次去马兰报到,在乌鲁木齐下了飞机,汽车行驶在寂寞的坑坑洼洼的南疆公路上,一路上车窗外的风景从草原逐渐变化为戈壁、荒漠,太阳从升起到落山再到天彻底黑下来(,其实戈壁滩上已经是晚上22点了)。这时候茫茫大漠深处出现一片灯光时,车上有人说马兰营区到了。尽管我是自愿投身国防建设的,但当时心里还是凉了一下。从此环境艰苦、气候恶劣,远离营区野外取样,可能深陷绝地的生活开始了。很多人睡过帐篷,住过地窝子(地底下的房子),由于受保密条件限制,住宿条件十分简陋,十几个人挤一个板房(用大集装箱改造的房子),夏天像蒸笼、热得人睡不着,冬天像冰窖、冻得人直哆嗦。戈壁滩上寸草不生,每年有200多天刮大风,狂风裹着沙尘漫天飞舞,即使在室内就餐,也必须速战速决,如果动作稍慢,碗里就是一层沙尘。碰到节假期,单位集体发车组织去一百五十多公里外的库尔勒,马兰营区的孩子一进城最喜欢的就是电梯坐上坐下,手上拿的全是平时难得一见的气球,库尔勒商场的人也开玩笑说:“马兰人国家补助高、人傻,东西卖得快”。记得2009年夏天新疆恐怖七五事件发生时,外界联系隔绝、大家只能原地待命、困守戈壁滩,已经怀孕5个月的我突发出血状态、没有条件就医,孩子胎死腹中。

    随着军事任务的变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们从事的科研工作必须严肃,还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学习,只能参考几个核大国流出外界的零星资料。记得第一次接触浓度达到武器级的剧毒钚溶液时,我汗流浃背、紧张不已,生怕试验失败、更怕核辐射。以后连续几年战备和通宵达旦试验回不了家也属正常。我父亲患病多时,我不能尽孝床头,得知五十多岁父亲去世的消息,我正在为爆炸场地后处理事情忙的焦头烂额,连夜就近赶到新疆一个小县城的火车站,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兰州,从兰州辗转回到了宁夏。大多数人都是野外工作,任务长年累月不撤场,回不了营区,孩子都不认识自己,在马兰营区看见穿军装的,都赶着叫爸爸;马兰主体人群除了军人、还是军人,两地分居司空见惯,要么就放弃大城市的一切来马兰当军属,专门带孩子。

    面对艰苦,马兰人也品味出无穷的乐趣、浪漫的诗意。看到几束摇曳的芦苇,就联想到孔雀开屏,于是便有了“开屏村”;看到大雁掠过清泉,便有了“雁翅泉”;即便在找不到一滴水的戈壁哨所,也会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甘草泉哨所”。“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日子里,战士们也会编了一首打油诗来打发哨所的寂寞生活:“当兵来到警卫连,根扎哨所整三年。站岗巡逻轮流转,不分黑夜与白天。一人来信大家看,偶遇来人当过年。当兵当到复员时,不知何处是马兰。驻守戈壁卫祖国,我不奉献谁奉献”。在一个环境恶劣的地方,精神世界宁静,战友感情纯粹。

    回想从军的十几年,我从一开始不适应到慢慢地熟悉本职工作,并在马兰主干学科方向上攻读了硕士、博士;由于环境艰苦、条件有限、择偶困难,在领导的介绍下我也在部队结婚成家生子。在这期间,我也曾夜晚独自站岗值班,也曾通宵测量数据绞尽脑汁出报告,也曾深入罗布泊腹地勘探地貌采集样品,也曾由于戈壁滩瞬间下雨洪水聚集困在原地好几天;我立过功受过奖励,也曾面对台下几百科技人员和将军汇报过自己的科研成果;当然元旦联欢晚会跳舞、演话剧、诗歌朗诵更是每年最热闹的事情。2017年裁军一声令下,我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热爱的岗位,脱下穿了十几年的军装,转业了,我在心里也曾经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甚至在想就算不能在部队干到退休,至少再多干一年,就能满足自主择业提前退休的条件,凑够全军后勤部分房的条件?”多少次一晃神我就哭的稀里哗啦的!说实在话很长时间我都想不通、痛苦难过。

后来想通了,看看马兰烈士陵园的很多战友和前辈,没有等到转业进入大城市,没有等到和家人团聚,就永远地躺在了戈壁滩上,甚至还有很多无名烈士;而我现在天天坐在明亮的办公室,出门就是公交地铁,吃海鲜不再是奢侈的梦想;稍微头痛脑热了,吃中药扎针灸也不用跑几百公里了,累积多年的慢性病也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康复;平时我可以穿着漂亮的裙子,杭州景点随时游玩;马兰很多夫妻出自清华等名牌院校,自己的孩子却没有好的教育条件,而我的孩子可以进城读书,和城里孩子一同成长。

    习主席指出,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回忆。核试验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奉献史。“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是马兰官兵代代相传的价值坐标。最能体现马兰人奉献精神的有三句话:一是献青春、献终身;二是讲无名、讲无我;三是顾大局、舍小家。正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所反映的精神:“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利益紧紧联系起来,把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紧联系起来,就会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激情、充满幸福、充满希望”。

最后,我想说的是马兰经历的所有人和事会陪伴我、监督我,使我不能懈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时时勤勉自己、引以为戒。附一首我曾经部队汇演所作的小诗。


延续我们的梦想


透过芨芨草、骆驼刺

我向大漠深处凝望

长河落日的壮美、孤烟流沙的凄凉

将我的目光穿透时空

带向遥远的历史

带去遥远的天涯

  

那横亘的苍茫大地吹着千年不变的大漠长风

如刀般疾走

将一切历史方物都雕刻成塞外的古老

雅丹丘林

苍老古树

每一张朴实无华的面孔

都被岁月篆刻上深深的皱纹

而那每一个皱纹

都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每一个笑容

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辉煌

  

飞雪八月

唢呐万里

大漠长风吹过桥头驿站

吹过秦砖汉瓦

伴着思绪的延展

将这些隐藏的历史画面一一展开

那是1956年的冬天

一位睿智的老人充满豪气的言语

唤醒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自强

他们五湖四海

奔涌而至

肩挑手扛

硬是用锤不垮

砸不烂的意志

走出了一条中国的核武器之路

硬是用一种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死亡之海

铸起了中国坚实的脊梁

  

那是怎样的年代

我们无法回想

那是怎样的激情

我们也只能想象

而沙漠中留下的每一个印痕和标记

却永远不会泯灭

他们犹如一座无字的丰碑

记述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我不知该用什么言语

抒发自己内心的敬仰

我只能沿着老一辈留下的印记

寻找下一个脚印落去何方

沿着每一条斑驳的道路

去追寻梦想延续的方向

  

我相信

飞沙走石移不走巍峨泰山

冰河流沙掩不住激情飞扬

只要还有热爱祖国

忠诚使命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集力攻关勇攀高峰的精神

我们的就会把

这种精神在大漠长风中延续

让几代人的梦想在大漠长风里继续成长

  

透过芨芨草、骆驼刺

我向大漠深处凝望

长河落日的壮美、孤烟流沙的凄凉

将我的目光穿透时空

带向遥远的未来

带去遥远的天涯